大家有沒有留意到一個現象:香港人愈來愈遲退休,年輕人則愈來愈遲正式工作。兩者似乎存在一種關聯,但究竟哪個是因,哪個是果,卻值得我們思考。
當60歲被視為壯年
記得在我小學時代,看過一段報紙標題是這樣寫的:「五旬老翁……」原來在30年之前,50歲是被視為老翁的。
早幾年,大家又有沒有看過社會上有這樣的論述:年輕人埋怨年長階層遲遲不肯退下來,騰出空間讓年輕人上流;與此同時,年長階層又認為年輕人信不過,於是遲遲未肯交棒。特別是一些靠腦力的工作,60歲仍然被視為壯年,交棒一天遙不可及。
光陰似箭,到了幾年之後的今天,社會又出現一種新現象:年輕人遲遲不肯投身職場,年長一代遲遲不能夠退下來,結果活到老、做到老、做到死。這都不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現象。
由晴空萬裡至令人窒息
生長於戰後的嬰兒潮一代,社會百廢待興,雖然競爭同樣激烈,但那個時代大家一無所有,在同一起跑線起跑。當時的年輕人抬頭一望晴空萬裡,充滿上流的機會。
但社會經過二戰後數十年的發展,既得利益階層,似乎存在一種默契,設計出種種鞏固又牢不可破的制度,去保護自身的利益。結果愈遲出世,愈大局限。演進至今天年輕人覺得社會令人窒息的結果。
非不上進 而是無路可進
幾十年前的年輕人鬥學歷、鬥努力,在廣闊的上流空間競爭。但今時今日的年輕人呢?學歷已是鬥無可鬥,而且在年長一代日益延遲的退休年齡下,造成三十而不立的現象。
有雞先還是有蛋先
究竟是新一代力有不逮以致上一代不放心交棒,還是上一代一直不肯交棒而令新一代失去幹勁?這是有雞先還是有蛋先的問題。
可以肯定的說,這現象已成為一種惡性循環。可以想像最差的情況是,身處中產階層的父母勞碌一生,而身處新時代的年輕人又苦無機會。結果中產階層積下的一生積蓄,讓事業基礎薄弱的子女在其一生之中慢慢用光。
富不過三代,又有一種新的演繹。
AM730 Column